假期母慈子孝,开学鸡飞狗跳。每当遇到学习问题,父母总能轻易被点着。
作业拖拉,1个小时能写完,
非要拖到十一二点;
注意力不集中,上课不认真,
作业开小差;
最让父母痛心的,
是对学习缺乏兴趣。
作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,开设个人公众号的凌想,平时收到的咨询,尤其在小学生家长群体中,80%--90%都关于孩子的学习。
凌想
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
《好妈妈都懂的心理学》作者
看着孩子一副倦怠的样子,不少父母采取通过自己的情绪爆发,让孩子感受到“严重性”的方法,换来的往往是孩子对学习更加抵触。就像大人被领导批评后不想工作一样,累积的挫败感只会让孩子习得性无助——吼就吼吧,反正我也学不好。
这里有一个特别重要、而家长们往往会忽视的视角。很多父母容易认为,孩子学习磨蹭、不积极是学习习惯不好、学习态度不认真、或者没有掌握好的学习方法,在这些方面去跟孩子较劲,不仅治标不治本,还很容易适得其反。但根本上,其实是要解决学习动力的问题,要让孩子在学习这件事上感到“我想学”,“我爱学”,这样很多表面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。
怎么提升学习动力?
在凌想的《好妈妈都懂的心理学》中,提到一个关键词:迁移。
(右:《好妈妈都懂的心理学》作者,凌想。左:《孩子,我愿意这样爱你》作者,包丽敏)
在9.16日“好妈妈如何让孩子”的直播中,凌想也提到了这个关键词。什么是迁移?简单说,就是我们在做A事的过程中获得的感受、能力,会迁移到B事中。比如,当我们面对一件比较困难的事,缺乏信心的时候,我们会想到之前是否有过类似的成功经验,想想当时自己是怎么做的,有什么样的感受,把这些经验、感受复制过来,就会让自己更有信心和勇气面对当前的事情。这就是迁移。
凌想指出,在小学阶段,是一个人能力品性的养成阶段,也是孩子形成自信的关键时期。最重要的事不是学会多少知识,会做多难的题,会背多少单词,而是通过能力、感受的迁移,提升自信、自尊的感觉,培养掌控感、价值感、成就感,这对他的一生来说,都是非常有益的。
举个例子:
一位妈妈的女儿不想上幼儿园,从早上开始,妈妈就有意识地让孩子帮她做些事。
比如,妈妈要晾衣服,就对孩子说:宝贝,你能不能帮妈妈一个忙,给妈妈递晾衣架?
孩子觉得可以给妈妈帮忙了,觉得自己很能干,干得很开心。
接着,妈妈打开衣橱:宝贝,你今天打算穿哪件衣服啊?你自己来挑好吗?
下了楼,妈妈问:宝贝,你来决定,妈妈今天骑哪辆电动车啊?
这样一路铺垫下来,到了幼儿园和妈妈分别的时候,孩子虽然有点不情愿,但还是和妈妈说了再见,像个小大人似的走了进去。
这就是感受的迁移。
妈妈不断让孩子自己做选择,让孩子感受到对事情有掌控感,感到自己是一个有主见、能负责的人。面对上幼儿园这件事时,她自然就把这些感觉迁移过来,由原来的“我不得不去幼儿园”转变为“我决定去幼儿园”,就由被动的心态变为主动的心态——这种状态就完全不一样了。
如何在学习上更好地运用“迁移”?
首先,多肯定,多鼓励,多欣赏,多发现孩子的优点,这就是在给孩子赋能,给他增加动力。
这里还有个提示,鼓励和肯定是有学问的,不是泛泛地夸说你真棒,你真聪明,而是多描述他的行为,多夸他的努力,让他感受到,他能做得这么好,是因为他付出了努力,这个努力的过程会带给他成就感、自信心。
直播中,凌想老师还分享了一个夸奖小技巧——多问孩子:你怎么做到的?记住,一定要带着好奇心,这个好奇本身就是对孩子的一种认可和鼓励。
在这个基础上,可以有一些具体的操作方法,比如分解任务,降低难度,从简单的做起,不断让孩子感受到成功的感觉,感受到成就感。
面对成就感的“迁移”,家长也可能觉得有些无处下手,那就从小事开始。比如孩子的字写得不好,可以先从写好一个笔画开始。你这一横写得不错,这一捺写得不错,慢慢帮孩子建立信心。
第三点说出来,可能会让很多父母吃一惊,那就是要给孩子创造更多的活动时间、玩耍空间。因为对于儿童来说,他们对于这个世界的体验,对自我的认知还是很单薄的,需要大量地积累经验,培养能力,而玩耍和游戏是他们学习和积累的一个主要途径。游戏中获得的正面的、积极的感受、能力一旦形成,就会在潜移默化中迁移到其他事情上去,不仅是学习,也包括他们成人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。
尤其是当孩子学习不太好的时候,他在学习中经常感受到挫败感的时候,甚至有厌学情绪的时候,我们更要多给他创造能让他产生正面感受的活动。
面对孩子的“学习问题”,一般想到的思路是,学习问题在学习中解决。但凌想老师在《好妈妈都懂的心理学》中提供的解题思路是,不仅要看到问题本身,更要看到问题产生的根源,问题才会真正的解决。
心理学视角下“看见自己,读懂孩子”,用符合心理学原理的方法调整孩子的行为,调整和孩子的亲子关系,我们会发现,孩子的身体里其实藏着我们想象不到的潜力。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宝藏,千万不要因为我们的疏忽,让这个宝藏的光芒在无人关注的角落消散。能够看见自己孩子的妈妈,就是孩子眼中好妈妈的样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