封面新闻记者杨晨 (由四川航天烽火伺服控制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相应文字资料和图片)
此次“天问一号”任务重,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七院所属的四川航天烽火伺服控制技术有限公司,承担了两种型号电磁阀的生产加工。电磁阀相当于“开关”,分别应用在“天问一号”环绕器轨控发动机和姿控发动机上,确保了天问一号在环火轨道上,以正确姿态按预定轨道飞行。


此类电池阀属于特种阀,加工精细化程度高,要求也高。目前在加工过程中,需要依赖人工的把控、处理和检测。但在未来,智能化智慧化手段的加持下,也将极大“解放”特种阀事业部技术人员的“双手”,提升生产加工效率。
2月初,在四川航天烽火伺服控制技术有限公司一个面积约2700平方米的厂房内,加工电磁阀所需的智能化设备已“各就各位”,正由专人进行单点调试中。
据特种阀事业部副总经理夏晴川介绍,该厂房内布置的电磁阀智能化生产线,覆盖了壳体加工、线圈绕制、阀座精加工等工序,预计今年六月一日前正式投入使用。“预计将提升十倍的生产效率,年产值能达到一万套。”
“以后我们进行电磁阀壳体加工时,只需要在终端电脑上建立相应的任务,按下启动后,机器就会自动根据储存或设定的零件数据,对材料进行加工,然后研磨、清洗并烘干。”夏晴川表示,所有流程中的数据都会通过信息化平台,自动生成报告传入公司服务器。“生产的每一枚阀,都会有一个专属代码和数据包。”
同时,夏晴川告知记者,壳体加工单元的智能化生产线投入使用后,只需要一个人进行操作。“相当于代替了以前4-5个人的工作。因此该岗位对技术人员的要求也更高,必须是一个懂车工、研磨、测量的复合型人才,对整个系统的操作也会更熟悉。”他透露,该岗位的工作者,将从厂内现有的技术人员内培养选拔。
尽管未来可实现电磁阀加工、装配以及周转的自动化和智能化,但在一些环节还是需要人为把关。“例如我们把零件放入传送带统一自动清洗后,还是得需要工作人员挨个检查,在30倍显微镜下查看是否有残留或瑕疵。”夏晴川介绍。